消费中国 · 法治聚焦

智能摄像头频遭入侵 隐私保护网亟待筑牢

时间: 2017-07-04 08:41:08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 田珍祥)直播平台出现上一连串全国多地校园视频监控的直播画面、网络上公开售卖能够攻破家用摄像头IP地址的扫描软件……近日,此类报道引发了公众对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网络上有人公开出售“摄像头破解”方式,只要将被破解的IP地址输入播放软件,就可以入侵家用摄像头进行偷窥,不会被觉察。

  针对智能摄像头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危害,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近期组织开展了智能摄像头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抽查结果显示,有80%的样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智能摄像头被恶意控制、用户监控视频被泄露等问题。由于安全保护级别低,弱口令现象多,且大部分摄像头设备还和云服务相连接,不法份子可以轻易获得相关数据,个人隐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在智能设备大行其道的当下,智能摄像头频遭入侵的顽疾如何破解?谁来管理被泄露的监控视频?如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这些问题引发各方热议。

  公民信息安全应得到保护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 张严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也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目前,借用互联网手段,入侵、盗取及销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通过破解摄像头的IP地址入侵摄像头,进而侵犯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摄像头遭入侵不单单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较大,还涉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讲,甚至可以说也涉及危害国家的信息安全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市面上销售的摄像头产品,大家使用的手机、家中的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都拥有摄像头功能。大街上、商店里、路口也都能看到摄像头。通过这些载体,网络摄像头可以说无处不在。如果不法份子借助入侵摄像头的渠道获得消费者个人信息,可能会引发侮辱诽谤、敲诈勒索等现象,从而威胁到消费者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通过入侵摄像头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关方面应加大监管力度,明确监管主体。同时,《信息安全法》也应尽快出台,明确信息安全分级标准,严惩危害网络及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违法行为,保护广大群众的信息安全。

  非法入侵摄像头构成民事侵权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马明华

  公民的IP地址、账号密码属于公民个人信息,依法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不当获取、非法使用的行为均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

  非法侵入私人摄像头获取隐私构成了民事侵权,侵权者应该依照《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等规定,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危险的民事责任。侵犯公民名誉权、隐私权的须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给被侵权人造成精神损害的,还要赔偿精神损失。

  侵权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涉嫌犯罪。《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外,如果摄像头的生产、服务商提供的网络产品、服务不符合国家标准,侵害用户权益的,除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还应该接受相关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商家需提升产品安全性能

  四川少城律师事务所律师 曹毅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轻则违反治安管理会受到治安处罚,重则构成侮辱、诽谤犯罪,受到刑事处罚。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通过摄像头入侵个人隐私领域的现象经常发生。从摄像头的生产角度看,目前对安全防护并没有明确的标准,鉴于此,提供摄像头和数据传输服务的商家必须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能。这既是《网络安全法》所规定的法定义务,又是其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应尽职责。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应该为购买使用家庭智能摄像头的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消费者隐私不被泄露,否则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就需要摄像头的生产者,一方面从生产的源头入手,提高把关能力,在开发程序时,提升口令强度,防止被入侵;另一方面对恶意利用网络摄像头侵犯他人隐私的现象,生产者也应及时跟进,提升设备软件的防护能力。

  此外,一些社交平台以及直播平台等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当对于平台内容进行有效监管,杜绝出现个人隐私被泄露的情况。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导致用户信息被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其行为涉嫌构成犯罪。

  除了从生产环节和数据传输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对传授破解网络摄像头密码等犯罪方法的违法犯罪分子,也要加强打击力度,及时进行曝光,对其行为从法律层面进行有效规制。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