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绿色食品“里外两张皮”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座谈会上获悉,2016年我国共取消110个产品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为近几年“摘牌撤证”数量最多的一年。
众所周知,市场上贴有绿色食品认证标志商品的价格比普通商品贵很多,不少消费者抱着“吃着放心、安全”的心态不惜多花钱购买。然而他们并不了解,很多绿色食品其实是“里外两张皮”,即外包装上贴有绿色认证标志,而实际生产却并未遵循相关标准,而是执行一般的国家标准,其品质与普通食品无异。
绿色食品执行通行国标
为调查了解绿色食品执行标准的情况,记者日前走访了北京多家超市。
在位于海淀区公主坟附近一家大型超市的蔬菜水果销售区,记者看到这里设置了专门销售绿色食品的柜台,上面整齐地码放着用保鲜膜和白色塑料盒包裹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一位正在码放蔬菜的销售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绿色食品,没有污染。”
记者在位于海淀区定慧寺桥附近的一家超市看到,这里销售的普通韭菜价格为7.98元/公斤,而贴有绿色食品认证标志韭菜的价格约为20元/公斤。此外,相同重量的袋装面粉,带有绿色食品认证标志商品的售价比普通商品每袋贵10元—30元。记者注意到,这些商品的外包装上不仅贴有绿色食品认证标志,还印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字样。
在位于海淀区增光路附近的一家超市,某知名品牌啤酒全系列商品的包装上均贴有绿色食品认证标志,上面印有中文“绿色食品”和英文“Greenfood”字样,以及由英文字母“GF”和12位数字组成的企业信息码。然而记者发现,其中一款清爽型听装啤酒执行的却是啤酒国家标准GB4927。随后,记者又查看了该品牌其他类型的啤酒,发现执行的也是国标GB4927,而不是绿色食品标准。在该超市的冷饮区,记者看到某品牌纯正牛奶冰淇淋包装上也贴着绿色食品认证标志,但执行的同样是国家标准GB/T/31114,而不是农业标准《NY/T899-2016绿色食品 冷冻饮品》。
绿色标准比国标更严格
在许多消费者眼中,“绿色”就是食品安全的代名词,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有时绿色食品是个“美丽陷阱”。
曾将多家绿色食品生产商和零售商告上法庭的职业打假人李雪松告诉记者,在行业内,绿色食品不标示相关标准已不是秘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绿色食品大多是这么做的。”
据记者了解,李雪松曾在深圳一家超市购买了3袋美枣王阿胶贡枣,发现其虽然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但生产时并未执行绿色食品标准,而是和普通商品一样,执行了国家标准。他随即向有关部门举报并发起诉讼。
李雪松说,按照《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中的规定,绿色食品的原料产地及加工等环节必须符合相关质量和卫生标准,既然美枣王阿胶贡枣是绿色食品,就应该执行NYT436-2009《绿色食品-蜜饯》标准。
记者对比了NYT436-2009《绿色食品-蜜饯》和GB1488-2003《蜜饯卫生标准》的理化指标后发现,前者的检验指标较后者更多。此外,在相同检测项目中,绿色食品标准也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例如,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蜜饯中的铅含量不多于0.3毫克/千克,铜含量不多于5毫克/千克;而国家标准的要求是,蜜饯中的铅含量不多于1毫克/千克,铜含量不多于10毫克/千克;对于苯甲酸、胭脂红、苋菜红、二氧化钛、糖精钠、滑石粉等食品添加剂,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是不得检出。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表示,农业标准里有具体针对绿色食品的推荐标准,其与《绿色食品标准管理办法》形成呼应。国家标准并非最高标准,而是允许企业生产的标准。绿色食品若不执行农业部推荐的相应标准,其质量可能与普通食品没有区别。就啤酒而言,若是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则应该执行农业标准NY/T273-2012《绿色食品啤酒》,其中要求甲醛含量不超过0.2毫克/升;而在国家标准GB4927中,要求的甲醛含量为不超过2毫克/升,两者相差10倍。
监管须从源头开始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卫生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16日联合发给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关于绿色食品标签标示有关问题的复函》显示,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2年第6号)规定,企业在产品包装上使用绿色食品认证标志,即表明企业承诺该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企业可以在包装上标示产品执行的绿色食品标准,也可以标示其生产中执行的其他标准。
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批复过于笼统,虽然绿色食品标准中有“国家标准经修订,其相关安全卫生指标如严于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应查询检索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若有分级时按其标准的优(特)级或一级指标执行”的规定,但对于绿色食品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具体内容,普通消费者是难以了解的。以上文中提及的商品为例,啤酒和蜜饯产品的生产标准,绿色食品标准明显优于国家标准,但因消费者无从了解,就让违规企业有了可乘之机。
据李雪松透露,国家质检部门在对商品进行抽查时,只会依据企业在商品标签上标注的标准进行检测。也就是说,如果贴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未执行绿色标准,那么在抽检方法上与普通商品一样。对于这个现象,目前相关部门缺乏沟通机制,处于监管空白。
对于拥有绿色食品认证的商品不执行绿色标准的做法,李雪松认为这既是一种消费欺诈,又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因为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多花钱购买到的绿色食品实际上只是普通食品。
业内人士王先生告诉记者,绿色食品认证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起初是一次认证长期有效,现在改为一次认证3年有效。但问题是,目前无法评估企业在认证有效期内,是否坚持按绿色标准进行生产;虽然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每年都会对绿色食品进行市场监察,但每年仅集中开展两次,因此监管力度较弱。此外,对于网络上销售的绿色食品,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抽检规定。
业内人士表示,绿色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其取决于产前环节的环境监测和评价,产中环节的具体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的落实,以及产后环节的产品质量、包装、运输、储存控制。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绿色食品执行相应标准,就需要从食品生产源头进行把控,要求每个批次的绿色食品都要在检验合格后才贴上相应的认证标志。